江苏统一战线:潘一乐:埋首育桑种 勤耕惠民生
发布时间: 2022-02-21   作者:    浏览次数: 833

蚕桑,传承千年的中华农耕文化,时至今日,依旧有着勃勃生机。几十年来,有一个人一直致力于搜寻和培育出更好的桑,为蚕宝宝提供更优质的“食粮”。他就是潘一乐,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研究员,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知名的桑树育种专家。

1961年,潘一乐考取浙江农业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学的是蚕桑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2001年并入江苏科技大学)。数十年来,他的足迹踏遍海内外,只为培育出优质桑种。

为了培育优质高产的桑树品种,最常见的育种方法就是进行有性杂交,即把一些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桑种质资源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其中关键技术就是选择亲本。潘一乐穷尽半生,足迹遍及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甚至远及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只为寻找更优的亲本。

1982年,潘一乐和他的同事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贵州的大山深峒,攀爬过临渊的峭壁,寻访过少数民族村寨,终于找到了一些珍贵的野生桑树。几年后在新疆,潘一乐惊喜地在火焰山也发现了一株老桑,他如获珍宝,当即采集了桑种枝条做样本,一路上小心护理,生怕它出“意外”。回到镇江,他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把样本嫁接好才放心。

潘一乐曾两次受农业部委派东渡日本,到宇都宫大学和东京农工大学去研修。他与日本同行们切磋,参与国际性的桑树优质种质资源研究,并参加了日本蚕丝学会举办的第57届学术研讨会,他提交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获得日本业界同行们的好评和钦佩。

踏遍海内外,只为研究出优质的桑种。潘一乐和同事们培育出了多个新品种,其中桑树一代的杂交品种“丰驰桑”,能抗病丰产的桑品种“育2号”,早生的桑品种“育151” “育237”和优质高产桑品种“育71-1”等都成了全优的桑树品种,推广后取得很大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他本人也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成果不能只留在实验室里,只有推广才能展现其价值。为了推广桑树的优良品种,潘一乐多次深入各地农村,钻进桑田苗圃,传播桑树种植和科学技术,推广科研成果,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员进行培训,在江苏、宁夏、河南等地建立了优质高产的桑树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苗木数千万株,有的已建成了国家级的高产示范园区。原本种桑养蚕基础薄弱的盐城和南通等地已经成为中国蚕桑事业新的增长点,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这些记录潘一乐的脚步与智慧的新品种,已成为农民丰产丰收的“摇钱树”。

他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蚕业科技人才。在他培养的博士生中,如今已有一名学生成为博士生导师,还有一名学生已成为了农业部的科学家。

“一心埋首选优品”的潘一乐在业内做出了卓越成绩,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既是政协委员,又是人大代表,曾担任过镇江市政协副主席。1993年起,他连任第八届、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始终牢记自己“农业专家”的身份,利用参政议政的平台,提出了很多围绕中国农业状况的提案和建议,真正做到了“心系桑园,情系百姓”。

党派工作始终是潘一乐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先后担任九三学社镇江市委第三届、四届副主委和第五届主委,作为市级民主党派带头人,潘一乐特别重视履行党派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他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就搞好社区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司法公正等问题向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如今潘一乐已经从党派主委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在九三学社镇江市委组织的“专家下乡”活动、农业农村调研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潘一乐研究了一辈子的桑树。他说,桑树一身都是宝,桑叶可以喂蚕,也可以供食用,还有药用的价值,桑树综合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为了让古老的蚕丝行业在新时代再放异彩,他提出了“栽桑养人,走健康之路”的新思路,发展饲料桑,用桑叶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发展果桑,用以鲜食或加工果酒、果醋等饮料。潘一乐先后在新疆吐鲁番、浙江金华和重庆潼南,建立了2000余亩的果桑基地,在内蒙古、宁夏、江苏等地建立了4000余亩的饲料桑基地,为农民群众传授饲料桑、果桑的栽培收获技术,培训农民骨干5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桑虽草木,然而在潘一乐的眼中,那些婀娜多姿的桑树就是他的儿女,他的命脉所系。倾毕生之力来从事对桑树的研究,潘一乐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他是一名乐桑者。